高展百科 百科 跨时代学人的真切回忆

跨时代学人的真切回忆

     《沫如回忆录》封面   面前这部《沫如回忆录》,我断断续续看了好长时间。不是我懒惰,而是此回忆录太厚…

  跨时代学人的真切回忆插图

  《沫如回忆录》封面

  面前这部《沫如回忆录》,我断断续续看了好长时间。不是我懒惰,而是此回忆录太厚重,太真切,我竟是一时无从下笔。李沫如先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一部回忆录,无疑是一部民族生活史。偏偏李沫如先生写得细致入微,从容淡定,且文笔高古。惊叹之余,我不由写下以下文字。

  一、出身富商之家,童年却充满了苦难。虽说祖上是富商,但沫如先生降生时,已家道中落。其父又生活腐败,抽大烟、玩娇妾,渭南老家有贤妻,却陶醉于三原县城的声色犬马。其生母又要守渭南乡下的财产,母子很少见面,自小和后母(姨妈)生活在一起。小沫如是吃着姑母的奶长大的,无奈奶水又常被堂姐偷吃,因此自小身体柔弱不堪。只有三原县城聚义华号商铺里慈祥的祖父,才是他的保护神。小沫如聪颖异常,5岁就能认字,12岁就能提笔写下类似小说的文章《佛家之子》。沫如自小在三原县城管家巷的私塾里上学,家学底子厚,这为他日后从事写作和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奈小沫如只有七岁,却值其父英年早逝。从此,幸福时光结束,苦难悲境起步。不但几乎每日遭打,且一顿饭只给半个馍。甚而至于,在街上碰到父亲生前旧友去乞讨,得到铜钱后在街上胡买胡吃。幸亏伯父和姑母暗中接济,才算活了下来。一次,又三更半夜差点被姨妈(后妈)捂在被窝里捂死!幸被抽大烟的四叔听见救下。无奈,在三原城里再也无法待下去,只好被伯父姑母做主送回渭南乡下老家与生母团聚。在渭南乡下母亲的关怀下,才渐渐茁壮成长起来。后来,沫如先生写下一首《阿娘礼赞》,字字血泪:

  “几吁嗟?胡能料芳年而立后,挈手悼父荒茔!傲咥妖姬翻罗裙。甘嫁奸商献盗琼。娘坚贞!教子却又芦荻风;娘崇高!诲女不无机杼声。任藜藿褴褛折焭独。无动衷!只盼儿成龙。”

  二、在“板子”教育下不断逃学,幸遇良师,得到诗教。在陡庙老庄,小沫如先是上私塾,后来又上了公学“三育学校”。大概是受到“五四”精神的冲击,学校既学“三字经”,又学算数,学史地,也有体育音乐,可谓是最初的新式教育了,但小沫如却老是逃学。原因是老师教学古板,只让学生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因为逃学,母亲只好送他又入双庙私塾,在母亲的每天接送、监督下上学。旧时代的私塾教育,一句《论语》背不下去,还是免不了挨“板子”。无奈,小沫如又被转入三育学校,接受新式教育。但不久又转到姑父张钦荣的私塾,读《左传》《古文谐凤》之类。幸运之至的是,姑父兼老师张钦荣是一位诗人!从此,在小沫如心中,埋下了诗的种子。

  跨时代学人的真切回忆插图1

  沫如先生的读书觉悟大醒期,大约是从17岁开始的。这时候,他对四书五经发奋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可叹新婚妻子在家难产致死,他却竟然一概不知。悲痛、失望之下,费尽周折,又入三原县立高中苦读。所幸在县立高中,沫如先生因柳字、文章声名大振,并有文章登载于三原《民声》报上。从此,读到了郭沫若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等大著,并开始使用“沫如”的笔名写作。同时,又补学了原先一窍不通的《算数》,一跃而名列前茅。此时,他将原先李静安的名字更名为李久晖。县立高中毕业后,沫如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三原北城高职。这时期,他开始读郭沫若的《橄榄》《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鲁迅的《呐喊》《彷徨》,果戈里的《死魂灵》,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这所学校,他结识了擅长唐之韵律、宋之古词,对英语也很熟练的同学党玉峰,深受其进步思想影响。可惜未毕业,沫如先生却爱上了画画,拜人为师,并在池阳街头开起了画馆。后来,由于患了眼疾,从事画画困难,这才转而学写诗歌了。后为生计,沫如先生受聘于泾阳县普育小学任教。这时候,他已是一位进步的文学青年,并开始接触马列著作。

  三、投身革命,九死而未悔。1938年2月,沫如先生随共产党人樊霞生到高陵西乡崇皇寺小学任教,并由樊霞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学校里,他画了许多抗日反汉奸的画片,并将拉丁文的《狂人日记》翻译为汉语。尤其是自编了抗日歌曲《颂八路军》,歌词如下:“我们八路军,八路军,八路军……嗯,他们!他们是炎黄真正的子孙。我们八路军,八路军,八路军……嗯,他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军人。我们八路军,八路军,八路军……嗯,他们!他们是抗日救国的功臣。”可惜怕暴露党组织,只给学生教了一次。其时,学校里有不少国民党“特”货人物。不久樊霞生调任,沫如先生也被推荐秘密参加了省委办的第七期干部学习班,系统学习了《论新阶段》《党的建设》《游击战术》《中国革命史》等课程,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学习班结束后,又被党派到一所学校去,幸遇当时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人汪峰。在新的学校,沫如先生自己刻蜡板油印课本,鲁迅的《秋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高尔基的《海燕》,蒋光慈的《寄母亲三十六封诗信》,郭沫若的《匪徒颂》等进步篇章都是他的讲义。尤其是郭沫若的《匪徒颂》,为沫如先生所激赏:

  倡导太阳系统的妖魔,离经叛道的哥白尼呀!倡导人猿同祖的畜生,毁宗谤祖的达尔文呀!倡导超人哲学的疯癫,欺神灭象的尼采呀!西北南东去今来,一切学说革命的匪徒们呀!万岁!万岁!万岁!……也许是个性暗合,沫如先生后来的诗作,都有郭沫若的影子。在教学的同时,沫如先生又做了很多群众工作。如开办妇女识字扫盲班、为前方战士募棉寄寒衣、演救亡话剧、藏匿进步书籍等,都是一个地下革命工作者无畏的举动。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驻泾阳的陕西省委迁到陕甘宁边区,地下党员时刻有被捕的危险,党指示沫如先生到陕甘宁边区,后又入下邽中心小学。不幸,下邽中心小学校长、地下党员王介民被捕。为解救王校长,沫如先生又冒险去西安,动用了各种关系,却并未见到王介民,王介民自己逃出来了。可谁知,王介民从此逃亡,死在异乡。1982年11月17日,作者写下《哭王介民四部曲》以悼念亡友。1945年暑假后,沫如先生被委任为庙河小学校长,同时秘密从事党的地下活动。这一时期,沫如先生写下史剧《西施》,并由学校师生合演,获得了台下父老群众好评。1948年,在白色恐怖日甚一日的时刻,沫如先生改名李旭,赴西安进行联络。冒着生命危险,沫如先生不但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而且发现了一个极好的私渡口——昌家寨。1989年3月3日,沫如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提笔写到:

  忆长安(其四)渭东流,船岸休,刀枪林立堵河口。长安去无路。昌家寨,拜新友,偷建红色一扁舟,暗渡安邽徒。

  1949年春,渭南获得解放,沫如先生终于回到故乡。几经辗转,分配到渭南文化馆工作。但不久大病一场,只得北归回乡。1983年3月2日沫如先生写了一首《秋鹄吟》,回忆了这段经历:

  秋鹄吟一鹄秋风里,飞过渭水波。欧鹭相迎觅巢柯,邀唱破樊歌!正追林间兔,将捕岸上雀。出师未捷健翮疴!误身叩寂寞!

  四、遭人陷害,非罪弃逐。1950秋,沫如先生离开渭南回到老家。即时,就因划分成分一事,遭人陷害,土改时竟身陷囹圄,24天后又被释放。1953年7月,运动过去,为时不长,故人惠春霖又推荐他去渭南孝义镇第二完小教高年级《语文》《历史》。是年岁末,先生感慨身世,诗兴杳至,得古风八句:

  西风渐厉出乡关,潦倒作客自悄然!陌泪时随落叶下,幽怨惟对秋月言。感君有识怜穷途,愧余无才列杏坛。羁离不觉今又归,愁看风雪正漫漫!

  1954年秋,沫如先生离开孝义小学,又到四村庙小学教毕业班语文,并担任班主任,教学成绩优秀,德高望重,却不幸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受到批斗,无奈又回到老家。1958年,被生产队派出修公路。有诗为证:

  《忆昔行役》(1959年秋——1960年冬)——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二日有忆而作

  忆昔行役,二十年前,《苦曲》时响心弦!七月荷残,爬上潼关塬。西风烈!几千人苦战陇海线,响应铁路民办。雨雪霏霏,归来寻旧园。刚开春,又登潼关塬。夏麦熟,转战湭河畔。五月鸣蚺如狂!夜渡泾河澜。毕家窑,一战到冬寒!更难忘,二青王村,孟嫂对我怜!

  又如:打夯打到五更天,东方吐白曙发焰。一夯打得天地动,惊煞各村鸡叫唤,——《打夯歌》其五

  这些诗歌,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也写出了一个“老右派”的愤懑和凄苦。不想,一去20余年,修路结束后,沫如先生只好回村劳动,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这时候,沫如先生的诗句,再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劳动场面。如一九七四年春写的《今日渭川》,就再现了那个时期的关中平原:

  渭川平原,麦浪滔天。一望无边,看桃红如锦。柳绿成烟。电线纵横,渠道蜿蜒。机吼田畴,人歌堯天。此诚是《换了人间》。你听那:东方红灌区,日夜潺溪!

  当然,更多的是惆怅,如《秋日慰怀》:

  秋风来村郊,到处木萧萧!满怀寂寞事,一腔惆怅潮。虫声逐日稀,草色随时老。人生亦如此,终是一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社教之时,工作组要求沫如先生每天给社员们读《毛选》,因为,沫如先生有的是“文化”!

  五、摘掉帽子,诗情澎湃。1979年3月18日,中共渭南县委下发了文件(渭发〔1979〕149号),决定对李久晖(沫如先生原名)定为右派分子的问题,予以改正。撤销了1958年关于右派分子李久晖的政治结论和撤销职送农业社监督劳动的决定,恢复政治名誉,回复公职。从1978年10月起,恢复原小教七级43元工资待遇。这时候的沫如先生,诗词中充满了欢乐与安逸。

  从西安第一医院归来南去北来又东西,几度风雨几旅栖?赢得今日眸复明,晚年逍遥享乐夕!

  既平反,又摘除了白内障,沫如先生进入诗词创作的旺季。先生自编自印的《李沫如诗集》,收录诗词100余首,都是不可多得上乘之作,又是一部记录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诗史”。《沫如回忆录》既有史的价值,又有文学的价值。读之,令人思潮翻滚;读之,令人泪眼迷离。

  跨时代学人的真切回忆插图2

广告位
返回顶部